棕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辞职回家后,我给老婆发了20万年终奖 [复制链接]

1#

辞职回家后,我给老婆发了20万年终奖

“逃离北上广“这个口号最热的时候,脸叔和朋友们斗志昂扬地来了北京。几年下来有的结了婚,有的创业,但大家整体陷入了焦虑,被围困在房价、情感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中。

这两年口号冷了,脸叔却发现很多人正从大城市离开,选择回到老家去。他们有的在乡镇里办TED演讲,有的在田间地头拍拍美食视频,事业和陪伴家人兼顾,羡煞旁人。

选择留在家乡奋斗,为乡村田园注入活力,年轻人的创造也改变着乡村面貌。今天,脸叔想跟大家分享几位朋友在老家打拼奋斗的经历。

在老家,有个绣花的男人

在很多人印象里,乡村穷,村落也破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还有一部分人,会将乡村破败归结为人懒,不想做事情。

这种说法很诛心,也很粗糙。受限于知识匮乏、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大部分农村人奋斗其实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他们只能背井离乡,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都是廉价劳动力的输出来源。

在我的家乡陕西省平利县,残疾人王多权小有名气,他早年外出做矿工,遭遇一起塌方事故,造成了他腰部以下永久瘫痪。躺着回到大巴山深处的家乡,他说自己是个废人了。

在王多权残疾之后,未婚妻转嫁给弟弟成了弟媳,之后又抛家弃子,受到打击的弟弟外出务工,王多权只能和年幼的侄女相依为命。王多权曾想过一了百了。可年迈的父母已饱经忧患,自己寻了短见,他们肯定也活不下去。

跟着母亲做针线活,让躺在床上的王多权学会了穿针引线。好心的朋友把王多权的绣花鞋垫放在网店里售卖,没想到一下卖出去近十双。互联网设施在乡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到来,给王多权带来了一线光亮。

好心的网友捐了电脑给他,几个朋友帮王多权搭建了网店。通过网络,他发现小城镇居民喜欢在房间里挂十字绣作为装饰,他也开始做十字绣,画幅更大,价格更高。

为了绣花这件事情,王多权还买了一部低端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络,王多权可以与客户沟通适合的花样图案,然后去淘宝上购买花线和底布,网店客服会根据他提供的图案,通过软件给他搭配好针线。现在,各种快递都送到镇村,他让侄女跑个腿就可以拿到。

做针线活儿的王多权

曹宗文图

现在,王多权每天绣十字绣到凌晨六点,十点钟起床后,又继续穿针引线。长时间的顶针,使得他的中指结出厚厚一层硬壳。去年,他花将近半年时间绣出了一幅长达两三米的《清明上河图》,卖出了元。而现在正在绣的这幅观音图,画幅较小,是客户以元的价格定下的。

瘫痪在床21年,现在是王多权最充实的时候,帮家里分担了一些压力,能够挣来一些治疗费用。他琢磨着把网店做大,搞个刺绣合作社,让邻居家的姑嫂们在闲暇时,也来做针线活挣钱。他打算学一些绘画,自己画,然后再绣花。因为他在网上看到,有创意的东西才能卖好价钱。

在我认识的人中,王多权是最有理由不奋斗的人。这样一个只有胸口以上能活动的人,从躺在床上腐烂到绣花匠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公路、网络以及物流渠道的建立,使得他有机会重新加入社会价值网络。

只要奋斗有价值,有回报,乡村也不养懒汉,就像王多权这个握着一手烂牌的人,也能绝境重生,并且帮助到其他人。

在农家小院解决城市睡眠问题

乡村的公路、网络建设得好,核心带来的是价值网络的赋能,一个人在乡村创造的价值,可以在这个网络上交易、流动。在这个网络里,王多权能养活自己,自然有人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离王多权一百多公里,陕西佛坪的小伙子姜东就在自己村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年,姜东和妻子都在江苏南通一家酒店做管理工作,让客人睡得舒服,是他们工作最主要的内容。睡眠是现代人生活幸福的关键指标,而床垫则是睡得好的关键。

一次,去家具市场了解情况时,姜东发现棕榈床垫销路不错,于是他想到,在老家陕西省佛坪县拥有漫山遍野的优质棕榈树资源,如果能做成环保床垫,绿色、健康的产品肯定会被城市消费者所喜爱。

和妻子商量后,两人决定辞职返乡。姜东手里只有工作积攒的20多万元资金,妻子李鑫拿出了自己的嫁妆,折现5万多块钱投入到厂里。购买了设备和原材料后,姜东动员乡亲们一起加入,在自家的农家院成立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

凭借姜东的经验和老家的自然资源,合作社很快生产出了多张棕垫。结果却一张也没有卖出去。姜东有些气馁,让大家把棕垫全部拆了,找问题重新制作。之后,他又和妻子一起带着样品到西安、辽宁、江苏等地,四处推销历尽艰辛。棕垫绿色生态、使用舒适的特点很快被人认可,一位东北客商一次就订做了张。

姜东在装运制作好的棕垫

回到老家姜东也睡得更好了,一边忙着棕垫生意,同时也照顾着家人,心里安定。村里原先外出务工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也不再抛家弃子。合作社里最常看到的景象,是年轻人和五六十岁的老人一起,熟练地编织棕丝。

如火如荼的电商热潮里,姜东也建立了棕垫事业的网店。普通话不灵光的村民,现在也会学会了“亲”、“包邮”这些互联网词语。如今,合作社年收入达万,年产值达万,姜东夫妇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

生意稳定下来后,姜东开始引入一线城市的企业管理方法,比如给员工发年终奖。贡献最大的妻子李鑫一下拿到了20万元。

从东北远嫁佛坪的李鑫,为支持丈夫创业,已经3、4年没有回家探望。而收到这份大礼的李鑫,希望把这笔钱再次投入到创业中,扩张新厂,继续带动乡亲们致富。

毕业后,就在家门口工作

故乡山水风物,乡音乡情,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记忆。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无疑是一件莫大幸福的事情。而在青山绿水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村工作。

和姜东同为佛坪老乡,年出生的何鑫则在家门口,找到了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大熊猫饲养员,如今已经7年了。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野外大熊猫密度最大的地方。何鑫和大熊猫的缘分从他一岁时就已经开启,27年前的冬天,正是用他的奶瓶,喝了他的奶粉,一只名叫“坪坪”的野生大熊猫才得以存活下来。

年,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海拔米的雪地救下奄奄一息的熊猫幼崽“坪坪”,村民何长林看它饿得不行,赶紧拿出孙子何鑫的奶瓶,喂食熊猫幼崽。何鑫也一度被媒体评为“熊猫王子”。

两年后,“坪坪”被送往研究中心,那时它体重已有70多公斤,不再是孱弱的熊猫“弃儿”。

年,何鑫在上海工作一年后,返回家乡佛坪,继承下父辈们守护大熊猫的传统。

何鑫说:“我爷爷和我奶奶抢救一只大熊猫,我爸爸在野外跟踪了30年野生的大熊猫,我现在又做饲养员,我们三代人都保护大熊猫”,“熊猫王子”再度为家乡代言。

何鑫与大熊猫二郎

如今他饲养着另一只野生大熊猫——二郎。九年前,它在佛坪县二郎坝被发现。这个还需要家人照顾的90后男孩,现在每天6点多起床,为二郎准备竹子、调配奶粉,打扫房间、开展野训项目等。有时半夜,何鑫还需要起床观测二郎的状态,一天下来紧张而疲惫。为了更好地照顾大熊猫,何鑫在业余时间还去进修了兽医专业。

何鑫回乡选择了熊猫保护事业,24岁的女孩龙晶睛则为家乡儿童的教育奔走了7年。龙晶睛的父亲是湘西大山里走出,进入城市后取得了事业成功,年幼的龙晶睛16岁就前往美国念高中。年,在美国的街头,她目睹非洲留学生为自己家乡的贫困儿童募捐,深受震动。这一次,她想到了去山区支教。

在老家的支教过程里,龙晶睛她被老家艰苦的教育条件震撼。回到美国后,龙晶睛和10多名海外学子,一起走上纽约时代广场,开启了“一美元爱心计划”。她还在哈佛大学筹办慈善晚宴,奔赴芝加哥、洛杉矶、温哥华等全球13个城市开展募捐。

凭借留学优势,龙晶睛给山区教育带来不一样的发展视角。她带领数百名留学生和外教回乡,开设性教育和戏剧教育课,用以治愈山区儿童的社恐霸凌问题。

龙晶睛、戏剧外教和山区孩子们的合影

年,湘西凤凰县一户村民家中发生了火灾,房子被烧光后,4个孩子只能挤在塑料棚里。龙晶睛专程跑到这家,和孩子们同睡了一晚,又联系了设计师为他们重建房屋。

扎根家乡,龙晶睛带领的支教团已经踏遍12座村庄,“希望孩子们不用走出山区,也能得到所需的一切。”她说。

不打工,做个让城里人流口水的boy

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杨守意,蹲在小溪边,用捡来的木棍搭起火堆,架起铁锅。刚钓起来的活鱼被他娴熟地去鳞,切片,油热之后,把鱼片丢进锅里,伴随“呲啦”一声,美食的诱惑荡人心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每日在山间垂钓、打柴,32岁的农民杨守意,复活了诗歌里面的意境。如今,他已经是拥有万粉丝的自媒体人,一个为家乡代言的网红。

杨守意在溪边垂钓

杨守意的家乡岚皋县,距离姜东、王多权不过百余公里,都属于陕南的巴山汉水。巴山秀美,却很少人知道,现在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原始的生态更好地被保存了下来,山野葱郁,泉水清冽。

这里的年轻人,也多数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打工,山乡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杨守意原先开过酒吧和饭店,后来做些收购农产品的小生意,他宁愿选择在家做农活,也不愿离家打工。

为了把生意做好,他开始学着做自媒体,尝试着在电商平台卖东西,为此,他连续半个月骑着摩托车去县城学习电商技术。对于短视频制作他更是集创意策划、演员、导演、剪辑于一身,现在一看到“涨粉”,恨不得半夜都出去拍摄。

杨守意通过短视频呈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浓厚的乡愁,很多人看着看着“馋哭了”,表示愿意帮他洗锅刷碗。更打动人心的,是他一袭蓑衣站在江边垂钓的样子,荒草斜阳,几乎就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田园梦的呈现。

看着杨守意的视频,我度过了很多个焦虑的夜晚,在北京写字楼里疲乏的时候,我也会打开他的视频看看,任凭时间流逝,像是回到了草长莺飞时节的家乡。

不去北上广,回到家乡,成为全村人的希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基础设施和科技的进步,正在拉平这个世界,乡村和城市的鸿沟已在逐步缩小。

在更加平等的价值网络里,任何人的奋斗都有意义。就像是全身瘫痪的王多权,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像是回乡创业的姜东,可以带着整个村庄致富;像是拒绝打工,在家门口打拼杨守意和何鑫,他们的活力,正在成为家乡魅力的一部分。

家乡有年轻人,家乡就永远年轻。一切的改变,都从人开始。

作者鲁瑶,真故编辑

改革开放40年来,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姜东、何鑫、龙晶睛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乡的振兴与发展,纷纷开始选择回到家乡,拥抱生养自己的土地与父母。

而趣头条希望通过内容平台和产品、技术的力量,寻找位“家乡代言人”。鼓励人们去发现,并分享自己身边的家乡好事,让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为家乡发展带来的红利。

左右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