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玫瑰开在无情的枪炮里中国战地摄影师亲历前
TUhjnbcbe - 2023/7/3 13:36:00
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7465523.html

年8月15日,阿富汗政府宣布向塔利班和平移交政权,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宣布辞职并离开阿富汗。美军仓促撤退,时隔20年,塔利班重掌阿富汗,也让“战争”“战地”重回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与热议话题中。摄影师刘瑾,前法新社摄影记者,曾于年深入战场采访战时阿富汗,并在年和年两度作为国际安全部队的随军摄影记者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前线拍摄了大量独家新闻作品。年出版个人战地摄影回忆录《岩石与棕榈树》。

《岩石与棕榈树》书影时隔多年以后再写当时的战地生活,刘瑾依然清晰地记得许多细节,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写了日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特别的记录给特别的经历”,万一遭遇不测,“我想让家人朋友知道我是谁,我在干什么。”他说。“在一场战争中人永远是主角,只有人才能赋予战争各样的意义。战争中反映战况的照片虽然重要而且视觉冲击力往往很大,很吸引大众眼球,但归根结底人是战争的制造者,人也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或受益者,所以真正的焦点永远都不可能是战争这件事上面,而是其中的人。”所以因为摄影师的细腻,那些平凡的、微不足道的、光着脚的、眼中有光的人们才让我们能有更深的感慨,不是惊叹、亦不是同情,也许更接近于去理解,从当下的和平安稳中去理解冲突地区人们的无奈与“挣扎”。

战地摄影回忆录的出版时间是个巧合,战争无情,活着的人们仍在努力生活着,展现出生命原始坚韧的力量。书中作者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能成为他们的拯救者,但是我知道,作为客观真相的传播者,我们就好像昏暗道路旁的几盏路灯,让那些向往自由的阿富汗人民不至于迷失和绝望,让他们觉得前面的路途并不孤单。”

年,从喀布尔城郊远眺连绵不断的兴都库什山脉。本文图片刘瑾提供以下为自由摄影师EricZhang、媒体人邢志军及刘瑾自述关于《岩石与棕榈树》玫瑰开在岩石上(节选)

EricZhang

这一段经历早就听刘瑾讲述过很多次了,但孜孜不倦地看完这本书仍然花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

抛开朋友和摄影师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摄影集也依然非常引人入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战地摄影师手记,更何况这是一个中国摄影师的视角,更让我们觉得亲切。流畅细腻的文字、丰沛生动的细节,配合成都人特有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感,真实客观地还原了一个战地摄影师的工作和生活原貌,不光读起来趣味盎然,还会让人想要尝一口刘瑾在战火纷飞中做给同事们吃的青椒鸡翅。

然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海量的照片。迄今为止,我没有在任何媒介看到有人从如此多的角度扎实丰沛地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照片。何况这还是一名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就显得尤为珍贵。与以往我们看到的战争画面相比,刘瑾的作品显然拥有非常细腻的视角和丰富的维度,除了表现战争一贯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漠视,他更多得是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双方的士兵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人”这个个体和群体,在战争这一特殊语境下的状态。

在刘瑾的镜头下,再渺小的生命都是那么独一无二,蒙着burqa的女学生偷偷涂上的红指甲,失去手臂的孩童天真的笑脸,在泳池边看时尚杂志的美国女军官,忘情跳舞的阿富汗士兵,枪筒上可爱的挂坠,军帽上插着的玫瑰,回到上海后还会被塑料袋吓得猛踩刹车的摄影师本人……都是让每个读者都能带入共鸣的生命。

刘瑾不是通过捕捉战争的残酷来让我们来直面战争的惨烈的。他是通过捕捉一条条鲜活的,独具个性、充满感情的生命,来表现战争。他把那些人性中柔软的、光明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细节铺开在我们面前,铺开在那满目疮痍的岩石与棕榈树的国度里,让玫瑰开在无情的枪炮里。

苏珊.桑塔格曾经说过,摄影和文学相似,照片和文字相通。透过镜头看世界,客观的世界便会自动呈现出一种独属于拍摄者的视角。

我们不妨通过刘瑾的镜头,去反思和回味这片土地上旷日持久的战争,走近那个遍布岩石与棕榈树的国度。

年,刘瑾和同事JiminLai在法新社喀布尔的办公室。

(左)年1月2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步出喀布尔机场。/(右)在喀布尔总统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南(左)向阿富汗临时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耳语。安南对阿富汗的访问是联合国安理会的首次访问。

年,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涂着红指甲的女大学生。(左)/年1月19日,喀布尔一所中学的女学生们在课堂上。

年1月30日,一名靠着墙的士兵举起他的AK-47朝我开了一枪。

年1月30日,我绕到交战现场背后的小土坡上支起设备传送照片。

年,巡视的士兵(左)/年2月8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郊区,两名阿富汗男孩在雪地上牵着两只绵羊。最近几天,暴风雪袭击了这个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

年1月23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阿富汗人骑车经过一个被炮击摧毁的大铁箱。

(左)年1月2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名阿富汗人穿过一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在阿富汗的长期内战中,许多阿富汗人失去了家人和家园。/(右)年1月30日,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富汗北方联盟士兵站在街道的拐角处。

年,阿富汗,士兵们用花朵装饰自己,也装饰武器。

年1月22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两名银行工作人员在阿富汗银行检查北部联盟临时政府雇员延迟一个月工资的最新情况。

年1月23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名阿富汗女孩和身着布卡长袍的妇女从公共汽车上向外张望。

年,阿富汗喀布尔,身着布卡长袍的妇女向残疾人施与钱财。看到他的照片我突然反问自己:我留下了什么邢志军

认识刘瑾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他刚从北电摄影系毕业,浓眉大眼透着意气风发。他不想玩电影,执意要当记者。看他的身板和机灵劲,料想他也是做摄影记者的料。往后他兜兜转转,经历了许多,但一直没有放下相机。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我在北京郊外的一间厂房里找到他,此时他已经离开法新社,搞了人像摄影工作室,看似有些落寞,但又有些不甘。晚霞满天时他去买菜,撸起袖子炒菜的时候,我确认他没有颓废。他带着巴蜀口音的絮絮叨叨的洪亮话语里,没有亲历生死后的看破红尘,更没有玩世不恭,他在憋着劲,要重新起飞。

年春深的一天,刘瑾电话约我去上海一起商讨出一本战地摄影书,此时的他已经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住着三层小楼,除了额头上堆起的几道肉纹,浓眉下放射出的依然是二十年前的意气风发。他在书房里迈着大步,忽而昂首忽而弯腰,桌上堆着几个大容量硬盘,电脑屏幕上放映着来自中东的“战争”。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战地照片!说来也很奇特,在媒体多年,也与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团队一起战斗过,但对于友人刘瑾

1
查看完整版本: 玫瑰开在无情的枪炮里中国战地摄影师亲历前